“海棠+”讲好乡村花样故事 “花”经济绽放县域文旅新活力

朱家辉 潘钰莹        春日的田野,总有一抹花色让人驻足。伴随县域旅游的蓬勃发展,根植于农业生产的&#8…

朱家辉 潘钰莹

       春日的田野,总有一抹花色让人驻足。伴随县域旅游的蓬勃发展,根植于农业生产的”赏花经济”正以蓬勃之势在全国铺展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的“鲜花经济”已形成千亿级别市场规模。这场以花为媒的美丽变革,激发了乡村游的热情,催生了县域文旅新业态,为全面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小花朵撬动大经济

一多花的绽放,往往能唤醒沉睡的乡土资源,赏花经济的乘数效应在县域发展中尤为显著。江西婺源通过”油菜花+”模式,将花海景观与徽派建筑、民宿经济深度融合;云南罗平打造”春赏花、夏避暑、秋品果、冬养生”的全季旅游格局,相关收益持续增长。这种”以花兴业”的模式,不仅带来旅游收入增长,更推动着农业结构调整——农产品加工、手工艺制作等新业态,为农民开辟出民宿管家、研学导师等新职业。当自然景观与产业创新结合,便能实现”一朵花富一方百姓”的蝶变。

美丽背后的成长烦恼

赏花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,季节性短板逐渐显现。大部分的赏花景区主要收入集中在短暂的花期,”花开时人满为患,花谢后门可罗雀”成为普遍困境。淡旺季的日均游客量和收益相差悬殊;产品同质化问题同样突出,多地陷入”你有牡丹节、我有桃花节”的重复建设,缺乏文化内核的简单模仿,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。

生态承载压力与体验品质的矛盾日益凸显。部分景区因游客攀折花枝导致花卉损毁率较高,无序停车、垃圾污染等问题也影响着乡村生态。由此看见,若不能实现从”流量经济”到”留量经济”的转变,赏花经济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”美丽泡沫”。

以“海棠+”解锁乡村振兴新路径

临清市魏湾镇海棠园依托千亩海棠花海,已成为当地春日赏花的标志性景观。然而,与全国众多赏花景区类似,魏湾镇也面临花期短暂、消费场景单一、产业附加值低等共性难题。如何让“海棠经济”突破“昙花一现”的困境?借鉴全国优秀案例经验,可从“延链、融文、创品、共生”四方面探索突围路径。

一、延长产业链:从“一季花开”到“四季生金”。深挖海棠附加值,依托海棠果资源,开发海棠花茶等特色农产品,借鉴山东菏泽牡丹籽油深加工模式,探索海棠果酵素、海棠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。拓展全季体验,在非花期推出“海棠认养计划”,游客可通过线上平台认养海棠树,实时查看生长状态;结合温室大棚开展反季节海棠盆景展销,形成全季旅游闭环。

二、文化赋能:打造“鲁西海棠文化IP”。深挖在地文化,梳理魏湾镇运河文化、红色历史资源,将海棠花与地方文化符号深度融合;设计“运河海棠”主题文创产品,打造“海棠花下听运河”沉浸式演艺项目。创新节庆内涵,升级现有海棠花节,增设“海棠诗词大会”“古风花朝市集”等文化板块,引入汉服旅拍等体验项目;拓展海棠文化展览模块,展示全球海棠品种、加工工艺等,变“打卡地”为“文化课堂”。

三、业态共生:构建“海棠经济生态圈”。培育多元消费场景,在海棠园周边规划“海棠+”主题功能区——设立“花田咖啡馆”、开辟“海棠工坊”,提升游客体验;联合周边村庄发展庭院经济,开发“海棠小院”精品民宿集群;推动跨界融合,与康养机构合作开发“海棠养生之旅”;联合中小学开展“海棠自然研学”。

四、品牌突围:从地方景观到全域联动。差异化定位,提炼“运河畔的千年海棠”核心价值,与临清运河钞关、舍利塔等文旅资源联动,推出“走运河·赏海棠”精品线路。设计卡通IP“棠宝”,通过短视频讲述海棠与运河的历史故事,抢占年轻群体消费市场;全域联动,联合聊城市打造“鲁西赏花地图”,与冠县梨园等形成季节性互补。

结语

魏湾镇“海棠+”赏花经济的破局之道,关键在于跳出“就花论花”的局限,以系统思维推动“海棠经济”向“海棠生态”跃升。当一朵海棠花串联起文化传承、产业创新与生态共生的价值链,乡村振兴的“花样故事”便能绽放恒久魅力。

关于作者: 山东新闻头条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